印度石窟考察札記:Karli

如如不動

如來,如如不動的本性,來去皆不動的本性。
佛便是那如如安住於自性,無所來亦無所去,究竟且不變易的真知。

印度石窟尋訪之旅,讓我們得以靜下心來,
思考:未有這副肉身前,「我」是什麼?
何以走這趟人世?又要如何趣入佛法,覺悟自性即如來?

卡里石窟

卡里的支提窟第八窟為印度前期石窟(西元前三世紀到二世紀)的代表。
第八窟整體設計精簡,在前室的進深處有前方後圓的禮拜堂,後圓的中心則雕有佛塔。
卡里石窟正立面手繪。
密特那(Mithuna)供養像。
卡里石窟第八窟,前室。
主室為平行排列之肋拱。
卡里石窟第八窟,縱向剖面圖。
按照印度的風俗,大塔中心地底下會埋葬墓主的骨灰,塔周邊有圓形的環道,供眾人環繞禮拜。從部分的大塔來看,塔台基東南西北四方,各伸出小方台,塔的圓形台基外,是圓形禮拜道,再向外是石刻圍欄。大塔的各個部位,都有佛教題材的雕刻。
這樣的覆缽塔在早期的佛典《摩訶僧祇律》卷三十三中描述道:「爾時世尊自起迦葉佛塔,下基四方,周匝欄楯,圓起二重,方牙四出。上施盤蓋,長表輪相。」方牙指的即是四方伸出的小方台。
所有團員在法師帶領之下,在歷史悠久的支提窟中進行課誦,又是一種空前感動。低音迴盪、經文裊繞,仿佛與千年僧眾交會,是一種未曾有的感動。
每根列柱上各有兩組乘坐象的男女像,搭肩向前眺望之姿,正是強調此透視效果,與當時的佛教發展相輝映,充滿著光明與希望!
不乞不求,自性顯露
法曜法師於卡里石窟僧洞
日漸回復光明

Categories:

Tags:

Comments are clo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