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月 9月份札記

記事之一

⊙ 廣海明月 第358講

幫人,建立了自己的淨土。
「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」,所以「他從世間下腳的第一步開始」,就是想什麼呀?想「圓滿解決一切問題」。
這完全是一個自利、利他同時完成的事情,何樂而不為呢?


小記:
從最初的出發點──發心,去清淨自己。這世界上的紛紛擾擾,來自貪嗔癡的無限擴張。然而,菩薩所想的是「圓滿」,發的願是圓滿,行動朝向去圓滿的方向,最後也就收穫了「圓滿」。
去幫忙他人,也就是幫忙自己,去圓一切的滿,最後建立了自己的淨土。

記事之二

⊙ 廣海明月 第359講

所以,問題的最關鍵是:我的智慧有沒有在這件事上提升?我的發心有沒有在增廣?在每一個困難之處,注意!在每一個似乎停滯不前這樣的事相的困難之處,那個發心、那個發心力全部都在增廣、都在熾盛、都在向著無上菩提在前進。


小記:
提升自己的智慧,從小開始培養的正知正見,學習的一切智慧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。發心,朝圓滿的道路邁進,將不再滯留在「困難」裡。

記事之三

⊙ 廣海明月 第360講

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說,受大乘菩薩的這種教育,是最美的路!你就不會只想守著一個自我的小小的地方,我們會學會胸懷法界、普潤蒼生「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,謂是成辦世間義利,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,故須學習彼等諸道。」


小記:
僅限於個人的圓滿仍不圓滿,真正的圓滿是會將自己的善業力由內而外散播,而不設限。大乘之道就如同日月無私照、天無私覆、地無私載一般,是如此自然,佛教徒會自然走上此道。此篇,老師以生命力為延續正法傳遞說法;聽講至此,再次決心以手繪圖,將這份法喜傳遞給大眾,進而引發更多的歡喜心。

記事之四

⊙ 廣海明月 第361講

佛陀是大醫王,我們應該要無錯謬地學習佛陀所詮釋的離苦得樂的方法,恆時地、長時間地學習,並且無錯謬地宣說。正確、圓滿、無錯謬地了解佛陀所宣說的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……而利益他人是一件非常非常莊重、嚴肅的事情,要經過長時的、大量的學習,要沒有錯謬的方法,才能夠真的幫到所化機。


小記:
恆時無謬,結合學習利他。在這個恆常的輪迴中,就這樣慢慢創造出一片淨土。這是上師的絕妙指引,也是重大的啟示──發正心、學正習、宣正道,這是多麼重要的次第。

記事之五

⊙ 廣海明月 第362講

真正的菩薩應該勤學經論、善巧經論,因為經論裡才有佛陀所宣說的摧滅苦因和苦果的清淨方法。聞思了解這樣的方法,宣說這樣的方法,實踐這樣的方法──聞思經論、宣說經論、實修經論──才是具悲心的人最應該做的,唯此才是摧滅苦因和苦果的康莊大道!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海的話,它完全是可以讓我們這個心海波濤洶湧的,會現起那種對佛菩薩的強烈感恩心。


小記:智慧於我們的根本意義為何?就是驅散無明,不再有苦因與苦果。聞思修,明淨我們自己,讓那湖水透徹,明月才能清楚地照映其上。

...

以下為末學與同行師姐,針對第362講心得圖的分享對談:

末學:
湖面的投射,代表自身的學習態度。善若止水、可以完整投射皓月星空,利他宣說。

師姐:
老師在止觀有一講,講到了類似的比喻,只不過那湖水成了善知識,因為有善知識,我們這個容器才能清澈無誤地映照明月。很動人呀!
【止觀35講】,主要在講戒律對於修習奢摩他的重要。學習者持戒,就像一個器皿乾淨與否,無論深淺,在注入了水以後,便能映照明月!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神秘而動人的角色,那便是「水」,潔淨的水!沒有水,明月是明月,器皿是器皿,月影永遠不會清晰圓滿地倒映心湖。
從所未經之地,豈能無師。原來上師的口訣教授,在引導眾生離開煩惱與生死的路上,就是畫作中,那澄淨的湖水,不管是大江大海,還是淺薄的鉢盂,都會為我們映照月影,示現緣起稍縱即逝的「真實」。

末學:
由於您的詮釋,突然覺得,我應珍惜聽法時的畫作,內蘊是如此珍貴。感謝您把小小的善,變成大大的功德。

師姐:
再白話演繹一下:月亮在佛法的語彙中,常常代表「空性」的真諦。上師如水,為我映照月影,因為那平靜而澄澈的水,月影才能無瑕顯現於我心。而我,如果是覆器、污器、漏器,只是辜負了這水;反過來,沒有水,即使我好整以暇,辛辛苦苦擦亮了我的淨器等待,這月光照在我的鉢盂中,永遠如此朦朧。
空性,談的是一切事物並沒有真實不變的本質,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因緣合會,就長成了眼下所見的樣子,但是凡夫眾生,因為缺乏佛菩薩穿透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智慧,能將這變化的因緣看得分明,總是把眼下偶然因緣匯聚的景象,當成事物的「本性」,瓶子永遠是瓶子,甚至好人與壞人都是天生不變的。今日給你寫這段文時,格外領悟到,即使善知識為我們說法,也都如月影倒現於心湖,需要心、水、明月,眾多因緣合會才能示現真實義,這說法的本身,正以瞬間偶然生滅的因緣,來示現這緣起性空的道理,真是令人屏氣凝神而驚艷的層次啊!

末學:
此番分享好動人、好有深度、好美。有點難,但值得省思體會。
受益匪淺,僅此記錄。

記事之六

⊙ 廣海明月 第363講

樂受的感覺是如此地短促,而為了這個樂受墮落惡趣的果報卻那麼漫長!我們抉擇之後,如果這個概念能夠算得過來,是沒有人願意為這麼點的蠅頭小利,去地獄裡受苦的,沒有人想這樣交換自己的生命。師父把貪欲形容成魚餌,就為了那一口魚餌,魚就失去了生命;迷惑於貪煩惱中的人,還有各種煩惱的人,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

小記:
貪嗔癡,是由於人們想要體驗更多這繁華世界的樂受,想樂受的欲望日復一日膨脹,形成了習氣,自然種了各種苦因,並生出各種苦果。無法看到這因果循環的人,會持續沉溺其中;而踏上修行道路的人們,則如誓言循聲救苦的菩薩般,清淨欲心,穩定實修,擺脫習氣,進而以如法的方式,歡喜地幫助其他人。

...

以下為末學與同行師姐,針對第363講心得圖的分享對談:

師姐:
與您分享末學的學習:在這當中我聽到的「繩子」是一道從我腳下開展直通無上菩提的階梯!!!這零至一百的階梯,從正知見的形成、確立、比對自心的敏銳觀察、拉拔自心對抗習性……從知見到修習,再到修習中如何激勵精進、如何鼓勵挫折 …… Wa!真是讓人嘆一口長氣!這也就是佛陀修行的長路,教證法、證證法大全。
善知識的身影在我們眼前把這飄忽、可能搆不到的繩索化現成一道堅實向上的階梯。我原來只是博物館裡晃蕩的遊客,因為師長的引導,得以以最精簡的路徑,直窺堂奧。

末學:
感謝您的真摯回饋,末學會將此番感動化為繼續畫作的動力!

時值中秋月夜,性由法師看了上述討論後的回饋:
高手過招,激盪出燦爛的聞思煙花,實不負恩師苦心,是最好的中秋節供養。

記事之七

⊙ 廣海明月 第364講

修行人的生命裡發生的事情沒有小事!因為這一件小事,你就可以證明世間的錯誤,成立佛法的正確,每一件小事是這樣的。但是凡夫的心恰恰是什麼?世間的量則就證明,我們就是像事相上顯現的那樣去感受,然後就停在感受,沒有在這個事相上裡讀出更深的東西。一旦我們學了經論,回到事相上的時候,事相上也是完全通不到經論的,它中間就是有一堵牆。那麼這一堵牆誰來拆呢?一定是善知識帶我們穿越那個佛教的教理和實際生活中間的隔閡。


小記:
步上修行路,就會發現:原來生命裡的一切,都不會是毫無緣由來到眼前的。生命的每一件小事情,都有它代表的獨特意義,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,也都代表著一份深厚的緣分;生命中彼此交織而成的事件都是功課,如何看透這功課,去修這功課?循著正法的理路,精進善知,就可穿透表象,來到那終極實相。

記事之八

⊙ 廣海明月 第365講

精緻的思想,標誌著精緻的抉擇慧,精確地離苦,用最快的理路超越煩惱的包圍。我們無法逃開自己的心,如果心裡有痛苦,卻沒有離開痛苦的精確的理路,那痛苦就會不折不扣地糾纏我們。所以,精緻的思想攸關我們生存的苦樂,攸關我們是否有脫離痛苦的精緻人生!
《釋量論》像無形的思想雙翼,可以讓我們的此生飛翔到最高的高度,最高的高度──超越老死!湛藍的空性的天空令眾生怖畏,但如果我們學會了真理,就可以自由地遨翔了!


小記:
提升自己的智慧,清明自己的覺知。了悟到世俗的一切煩惱就像烏雲般的陰影,烏雲的另一側是永遠清澈的晴空。如果我們的智慧能夠穿透這層烏雲,烏雲就會散去,煩惱不再束縛住我們,我們會發現,自己這一生就如天空一般,無遠弗屆,且全無陰影。

返回《福士繪》

Categories:

Tags:

Comments are clo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