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庭

北投梅庭:歷史背景

2007都市彩妝徵選活動金獎作品

照片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
梅庭座落於北投一號公園內,建築座南朝北,北面臨中山路,路旁樹影間依稀可見日治時代的防空壕溝;南面臨北投溪,可遠眺綠山、俯瞰溪景;西面緊鄰市立露天溫泉池與文物博物館,距離新北投捷運站約5分鐘路程;東面為公園木棧步道,可步行至瀑布區。
區域範圍內有許多棟歷史性建築物,除了已修復的三級古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,還有北投普濟寺、北投教堂、台銀舊舍、草山溫泉公共浴場、吟松閣、北投穀倉,以及新北投公園中列為北市紀念性建築石造拱橋等,呈現出獨特的區域風貌。

日治時期,台灣各地興建了大量日式宿舍群,以解決日本在台人員住宿問題。然而,台灣多雨、濕氣重、酷熱的氣候條件,與日本大不相同,因此往往將原有的日式住宅形式加以改良,加上日本當時受西方思潮影響,此時興建的建築外觀上,有部分呈現東西合璧的形式。

梅庭

梅庭為日式民宅,1938年落成,整體建築順應地形而建,分為上下兩層,上層(地面層)建材為上等檜木,牆面為防潮隔間,共刷三層,第一層為石灰紅仁土及稻草做醬刷底,砂及石灰為第二層,最後才上白灰。屋內設有一座溫泉池。下層建材為鋼筋混凝土,採RC構造,作為防空避難室之用,可直通後院。

于右任院長故居

1949年至1964年,梅庭為于右任院長(1879-1964)避暑行館,現今入口門柱上並有其書寫之「梅庭」題字。事務所執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期間,採訪了當時任職於東海大學的姜一涵教授(1926-2018)。民國四十年間,他曾因職務需求拜訪于右任院長當時寓所,即今梅庭。姜一涵教授指出:「于右任先生每年炎暑期間,皆會至梅庭居住避暑。」

根據事務所蒐集到的資料,于右任院長故居位於台北市青田街,每年夏季則會到梅庭避暑,而當時監察院員工宿舍,亦是位在今北投京都飯店對面的日式宿舍群,距離梅庭不遠處。
1965年後,梅庭應有新主人入住。據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陳慧慈先生表示:「民國五十年初,我還是小學生,每天上下學都會路過梅庭,只見門口守衛森嚴,皆有衛兵站崗,而且時有黑頭車出入,直覺是某位黨政軍要的住所,令人心生畏懼。」

聚集佛緣之人與地

1948年,政府搬遷來台之初,北投除了因溫泉受當政要青睞,亦是高僧大德初抵台灣的駐錫地,包括法藏寺、中華佛教文化館、普濟寺等,皆為台灣佛教文化發展的根據地。近代高僧如星雲法師、聖嚴法師、印順法師、東初長老、南亭長老……皆曾在北投留下足跡。其間,于右任院長亦與佛教界互動頻繁且良好,部份事蹟如下:

‧北投普濟寺

普濟寺最初是由台灣鐵道員工捐款興建,原名「鐵真院」,建築採仿唐式風格的日式建築,寺院更屬日本佛教的「真言宗」,直到國民政府來台,撥予佛教密宗使用,並由于右任題字,才更名為普濟寺。

‧彌勒院慈航法師

汐止彌勒院主慈航法師,聞悉黨國元老于右任政躬違和,乃自二月二十日起,連日在該院率領圓明法師暨該院學僧二十餘人,朝夕祈禱,虔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持誦大悲神咒千餘遍,求佛菩薩加庇于老政躬康復……。

‧彌勒院廣元法師

廣元法師,自慈航菩薩圓寂,即發心廬塔五年,經禪之餘,習染書畫。師事趙恒惕、宗孝忱、馬壽華諸大師。曾於1962年秋,承于右任、王雲五諸大老發起,於台北中山堂舉行首次書法個展,右老提耑「廣元法師書法展覽」。

‧東初長老

1950年,東初長老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,作為推展佛教文化事業的基地。之後為印製《大藏經》,組織「印藏委員會」,敦聘多位法師與大德為委員著手進行,其中便包括于右任院長。東初長老創辦的《人生》雜誌,為佛教界在台第一份本土期刊。當時雜誌名稱「人生」二字,即由于右任先生所提。

‧ 印順長老

1963年,印順導師尋覓閉關地點,偶然機緣來到嘉市圳頭里,修築簡單房舍,由于右任題字「妙雲蘭若」,閉關潛修一年,完成「妙雲集」並開始四處講學,偶爾回來小住。

普濟寺

|部分圖片來源:梅庭|台北旅遊網

Categories:

Tags:

Comments are clo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