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門黃輝煌洋樓與得月樓
關於前水頭聚落
根據調查,最早在1840年代,便有不少金門人往南洋(新加坡)發展,這是因為金門本身土壤貧瘠,稍有家底又會遭沿海海盜侵擾,迫使許多人出海討生活。
當時生活有多苦?有一句俗諺可以表明人們的處境:「吃麥糊配菜脯、去後面換安脯。」意思是,古厝廂房上的樓板都被拆下來換麥糊(大麥穀曬乾後搗去除榖殼,再磨成粉)、安脯糊(蕃薯切片曬乾軋成粉),菜脯指蘿蔔乾,後面指金門沙美一帶,當時此區務農人家較多。
選擇下南洋的年輕人被稱為出洋客,因時局環境而離鄉背景,過程要面對種種辛酸,畢竟語言不通,環境陌生,一切只能靠自己。好在第一代出洋客事業有成後,大多會返鄉光宗耀祖、回饋鄉里,並且提攜後進,因而造成了所謂的「出洋效應」,也是金門僑胞會如此團結一致的一大原因。
曾有耆老受訪時說:「我們村內的華僑,凡富有之家,都願意建大厝、祠堂、書齋、墳墓,然後方謂完成人生的大事。倘此四樣不全,即不得稱『全福』,因大屋住人,祠堂崇祭,書齋設教,墳墓敬祖:都是光前裕後的意思。」

有些人榮耀故鄉,選擇建造傳統建築,有些人則蓋洋樓,這讓當地呈現南洋風和傳統風混合錯落的樣子。此外,金門一共有138棟洋樓,前水頭便蓋了15棟,是金門洋樓最多的地方。
然而,由於前水頭地區臨近港口,自古以來本就是海盜掠奪覬覦之地,到了前水頭人變富有的時候,盜賊就更加猖獗了。因此,比較富有的人家,多年來都配有武器以自我防衛。
1920年到1930年期間,前水頭發生兩次盜賊假藉民兵名義進入金門,甚至有盜賊直接攻入行政官署裡,當地治安敗壞情形可見一斑。另外,地方維持治安單位的紀律操守不佳也是一大問題,反而成為盜賊以外最令人頭痛的問題。
關於黃輝煌洋樓(一期)
1911年,黃輝煌前往印尼麻里巴板發展,致富後匯了12000銀元返鄉,並於1930年聘請著名陳南山師傅與傅允評、傅允賀師傅興建洋樓,樣式為三塌壽洋樓,可謂當時最華麗的洋樓。尤其這些傳統匠師的手藝,遇上西方新式建材與技法,無法完全以西式手法來處理,但也因此形塑出迥異於傳統閩南式建築與西方樣式建築的獨特樣貌,別具韻味。
洋樓建材大多取自中國大陸,例如來自廈門、漳州窯燒的顏只磚、泉州白(花崗石)、福州青斗石、福杉等。洋樓細部設計,例如窗楣和鑄鐵欄杆、花瓶欄杆、泥塑雕飾、福祿壽磚雕,都十分精緻。山牆上的時鐘雕飾,是多年來最引人遐思的設計。時針指向12:40,有一說是期勉子孫勤奮努力。
洋樓背立面在八二三砲戰的時候,遭若干砲彈碎片所擊中,據當地耆老表示,這是水頭村唯一遭砲彈波及的一面牆。
然而,在洋樓落成後,有鑑於盜賊入侵的情況愈加嚴重,黃家人便請匠師於洋樓內部增設不少禦敵措施,包括逃生口、鑄鐵窗、暗櫃、鐵捲拉門等等。
關於得月樓與一層假樓(二期)
到了1931年,黃輝煌再次花費13000銀元,請人興建右護龍、一層洋樓(假樓)和得月樓(銃樓),可以說是豪值千金在建造禦敵措施。然而,一層假樓雖為欺敵用樓,在建造和裝飾設計上完全不馬虎,非常精雕細琢且用心。
得月樓為防禦用銃樓,樓高四層,地下闢有坑道。外壁施以洋灰,並加上泥塑裝飾,如萬字不斷線腳、窗楣、射擊口、覘孔式樣。此外,還有防遭攻擊的鐵桶設計,富有巧思。其內部空間僅一公尺,上下移動須以木梯連結。三、四樓的設有銃孔,可靈活防禦與攻擊。
從左邊的平面圖看來,可以看到黃色區域為黃家人主要生活區,橘色部分為防禦措施。真正面臨盜賊來犯時,會由右護龍作為中心點,以聯繫洋樓和假樓、得月樓。
有一說,得月樓下方地道連通右護龍及假樓,而得月樓內部只能派駐一、兩位家丁,因此可以在敵人入侵得月樓時,避人耳目地從地道前往,提供支援。然而,在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施工期間,建築師與團隊曾深入探勘地道,發現地道僅延伸至接近一層假樓就停止,這也讓人更加好奇挖掘地道的用意為何?是欺敵之用,還是工程未完呢?看來得月樓的未解之謎會繼續流傳下去。



Comments are clo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