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建築導讀‧傳統建築知識 » 金門傳統建築的型態與格局
金門傳統建築的型態與格局
緣起
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歷史淵遠流長,其中技藝大多由匠師及其弟子之間相傳,並在各地開枝展葉,發展出細節處具地方特色的木構造建築。
其中,在金門這片土地上,便保有非常豐富的傳統建築,以及獨特的建築技法。
在主持金門各聚落多項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時,有幸認識多位技藝精湛的匠師及其後代,並向他們請教傳統建築設計的精妙智慧。回想起來,作為一位熱愛傳統建築的建築師,能與金門結下如此深厚的緣分,實屬榮幸。
如今,從事建築設計已逾25年,連年往返金門、台灣的歲月也已遠去,但內心蘊藏的情懷依舊熾熱。幾番思量,決定將當年參與計畫時蒐集、撰寫的資料,整理後陸續放上網站;若能讓剛好讀到此篇文章的人,對傳統建築文化、金門特有文化產生興趣,便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。
金門傳統木結構建築,在合院型態建築的基礎上,大致發展出三種型式:
1. 以傳統合院建築為主的「基本型式」
2. 以原有合院為基礎再作增建的「衍生型式」
3. 少數「其他型式」
以下將依序分項說明。
基本形式


一落二攑頭及一落四攑頭是金門最常見的基本型式合院建築。
此類建築由三開間大落(或稱正屋、正身、廳堂)、東西對稱的攑頭(或稱間仔、廂房)與天井(中庭)空間共同組成。
左右攑頭若各僅單間,稱為二攑或掛兩房,各為雙間,則稱四攑或掛四房;靠近大落者為上攑,近外側者為下攑。
另有正身面寬五間的特殊型式,依其左右攑頭間數,稱為五間二攑頭或五間四攑頭。
三蓋廊,以一落四攑頭的基礎,在鄰近大門入口攑頭,增建馬背屋脊、燕尾或磚坪屋頂,成為四合院的格局。較常使用燕尾屋脊,另有圓脊、磚坪兩種型式。


二落大厝,即四合院,在型式上與三蓋廊十分接近,不同處在於前落屋頂的處理方式。二落大厝的前落,攑頭及門廳同在一個屋頂下,以廂房連接,使格局成為前後兩落的宅院;由於祖廳置於後落,因此後落會高於前落,且通常為燕尾形式的屋脊,二落間的廂房則多為磚坪屋頂。
三落大厝,在二落大厝前後增建一落。依其機能配置,有兩種不同的作法,即為後落、中落兩落,分別作為奉祀祖先牌位的廳堂,以及存放農機具的倉庫。其中,祖廳將成為主屋所在,故屋頂高於其他兩落。
在金門地區,以中落為主屋者較多,外觀上可從房屋側邊屋脊高低差來判斷。
衍生型式
第一種,增建「單、雙突規」。若是建築所有者需要,會在二落大厝、三蓋廊的兩側,擇一加建單列房間,使正面增加到四開間,加建的房間稱為「單突規」;相同地,加建兩列成為五開間,則稱為「雙突規」。
增建部分的屋脊多為圓脊,燕尾形式的屋脊也出現在部分的突規,並加設偏門,方便出入。突規與原建築之間,會開設一無頂蓋的天井或磚坪廊道。增設雙突規成五開間的建築,又稱為「六路大厝」,因其具有六道隔間牆而得名。
增建突規也見於一落二攑頭或四攑頭,但大多保留原有中軸動線,不另開設偏門,出入仍以原先大門為主。
金門以增建單突規較為普遍,可能是基地面積不大,僅就原有格局部份增建所需空間。
第二種,增建護龍。在建築單側或雙側加建護龍(或稱護厝),此種作法可視為二落大厝的擴大。護龍和突規最大的差異在於護龍有獨立出入口,與大門同向,稱為「外門」。護龍與原先建物夾著長條形天井,在子孫巷頭位置築有俗稱「過水」的遮雨廊道。
護龍內部格局依不同大小,有一廳二房、一廳三房及一廳四房等形式,屋頂則多採圓脊。護龍的增建往往出現在分家(分灶)之後,為因應需求而採取的作法。
第三種,增建「迴向」。金門常見的增建另有一種所謂的「迴向」(或稱倒座),是指在二落大厝正向前方位置增建建築群組。迴向與二落大厝之間留有相當的內埕,與二落大厝相望,出入動線則有正面開設大門、由正面進入,以及於側面另築門樓、由側面進入兩種方式。
第四種,向後增建第三落,即以原有建築為基礎,向後增建一落屋宅,本屋宅多為次要使用空間,如倉庫等。
第五種,於突規或護龍處增建「樓仔」(疊樓),這也就是塔樓的作法。以護龍增建「樓仔」為例,在護龍的第一間增建、在末間增建、整個護龍二樓化的作法,在金門以後兩種最為常見,這種作法相當程度上受到番仔樓建築的影響。
其他型式
因基地較小或零散,無法以基本形式出現,只能自行修建成適合基地規模的建物,多為不對稱型式呈現,多歸屬於這一類建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