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華藏樓:寺院導覽




位於苗栗的月稱光明寺──華藏樓,為福智佛教團體新建成的寺院,集結來自各方善業力而成的建築。整體設計採唐代風格,在台灣乃至全球都十分少見,而且規制、考究嚴謹,重現唐代建築的宏偉氣勢,以及復興千年前古樸學佛氛圍。
參訪前,心境上的準備
參訪遊覽任何地方或場所,最重要的是心能否沉靜下來;若是參觀佛寺,心的寧靜就更重要了,甚至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一點。
所謂「相續淨」,便是建議所有參觀華藏樓的訪客必須先明淨自己的內在,心收攝了,感官才能真正接收到更隱微的訊息,進而與身處的環境有所呼應與連結。
一般去到一座道場,每個人可能內心都充滿期待,情緒高漲,浮動不已。但是,在參訪一棟具有善業力的建築時,適當調整心緒是有必要的,所以建議步入建築物前,先行了解僧團的背景、師長的慈悲心,讓自己做好準備。
位於山門前的小檢測
通常下了遊覽車後,會先由南至北走一段路,才能看到華藏樓的山門。在山門正對面,有一棵老師親手植下的菩提樹,樹旁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播放帶,放著六字大明咒。播放帶的聲音很微小,如果沒有靜下心來,可能會聽不到聲音。因此,這個小巧思算是入山門前的檢測,聽到大明咒代表參訪者的心確實沉靜下來了。
在走這段路時,我們在地坪和建築立面上有一些小設計,一是採用直線鋪面的地坪,刻意拉沉這一段路給人的感受,至於建築前較大片的石片地坪,則用來烘托建築物;二是唐式建築牆面採用灰瓦白牆,底下搭配灰色的台度。有出太陽的日子裡,邊上種植的松樹倒會影子落在白牆上,靜心看這幅場景,內心會隨之寧靜下來,充分感受到周遭的氛圍。
我們在此順應地形,設計了一段斜坡道,讓人們準備進入山門前,身體會稍稍前傾,姿態不再外放,進而生起恭敬心。此處也特別挑選樣式較單調重複的水墨文磚,引導參訪者收攝心靈。

山門意涵與大殿樓梯設計
坊間對於山門有很多種解釋,就比較符合寺院的說法而言,我們會說,在山門外是世間,進入山門就是出世間,代表空、無相、無願,準備踏入修行的道場。此外,山門也隱含著「戒」的本質,人們必須先收攝根門,才能與裡面的布局、空間有所呼應。
通常進入一座寺院的山門,大多會設計令人心生歡喜的場景。除了觀無量壽經的歡喜,整個蓮花布局、植栽等,都富含著巧思。就華藏樓的格局而言,前側是山門、客堂、巡查亭,對應著戒;中間部分是教室、講堂、怙主殿、齋堂,對應著定;最後是大殿、課誦、華嚴三尊,對應著慧。
華藏樓為四合院建築,並非單獨一棟,因此需要考量的部分又比一般寺院還多。
設計過程中,老師充分參與各個細節討論,每一處角落都帶著老師的心意,例如:動線、大殿、高度等。以天際線而言,這個以天空為背景,整個華藏樓建築屋頂立面所呈現的優美形狀,便是老師第一個指導的細節處。
此外,最初大殿前樓梯設計得比較短、每一階高度較高,但是老師特別叮囑要友善老人家行走,之後決議樓梯每級由16公分改為13.5公分。級階的修改直接影響到中庭的大小,樓梯拉出來後,只好將大殿前植栽往兩側移開,沒想到造就更美麗的視野。
老師2019年來華藏樓時,用心上下來回檢查樓梯,就是為了確定它好不好走、安不安全,而這個樓梯級距現在已成為福智寺院建築的制式標準尺寸。



唐式建築風采,與正法相輝映
許多人好奇,為何福智僧團會選擇建造唐式建築?原因眾說紛紜;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──聖者有著更深層的考量。而我們遵循這樣的指示完成任務,如今看著建成的寺院,看到法師們的僧袍與華藏樓的灰瓦白牆和諧交織,內心不禁覺得,這景象簡直渾然天成般,這樣的寺院彷彿專為修行人所設計。
感受完寺院給人的氛圍,想從細節處開始欣賞華藏樓時,就會看見許多唐代建築特有的設計與裝飾。以正規而言,山門、天王殿、大殿都有其該有的屋頂,山門是硬山頂,天王殿是歇山頂、大殿廡殿頂,這三種屋頂是最基礎的樣式。比較特別的是,華藏樓的山門是結合天王殿設計的。
進入山門時,可以先留意地坪、天花板、安心石。進入地坪會有四點金,四點金垂直拉上去對到藻井,用以覆蓋參訪者的五毒,產生庇護的作用。一般而言,藻井有兩個用意,一是代表上達天聽的井道,二是掩滅火災,畢竟木建築最怕火;對寺院來說,則是指要掩蓋「貪、嗔、癡」之火。最後,設在山門中間的安心石,象徵參訪者內心安定收攝下來,才能進入道場內。


自山門進入中庭,第一個可以看見的祥瑞設計是「龍鬚」,從大殿的中開間寬度,一直拉下來到樓梯寬度,再拉到中庭和山門的寬度,都是一樣的點,如同佛菩薩直直而下。這也是古老匠師說的「尊貴龍鬚設計」,有接引和長壽的意思。同時,地坪有一部分採用人字鋪,藉以期盼人丁旺盛及正法日漸興旺。
華藏樓設計與建造過程中,考究非常嚴謹,可以說是全世界仿唐建築中考究最扎實的,包括生起、舉折、偷心造、卷剎收分,闌額、側腳、批竹昂等,這些細部設計都是唐代建築的特色。
其次,規劃唐代建築有著一定的步驟次第,首先定柱位、簷高、檢查舉坡、定出簷廊深、柱高,然後是拱層,畢竟這些都有著嚴謹的比例關係,一比二、一比四、一比六等。好比斗栱和簷柱比例是一比二,因此可以發現,唐代建築斗拱層都會比較雄壯巨大,而非明清建築的精巧裝飾。
此外,傳統建築屋頂出簷後起翹的設計,是古智慧的結晶。如果建築物出簷短,雨水就會直接落到建築物旁邊,使得建築物底部容易潮濕,但傳統建築的水珠會被經由屋簷甩出去,即「上尊而宇卑,則吐水疾而溜遠」。
摩尼寶珠是唐代建築的特色之一,我們將它設置在華藏樓轉角或樓梯上升轉角處。寓意上可以理解為,摩尼寶珠代表著我們自身珍寶,而這種形式代表著次第的引導,每轉一處就漸漸增上。這是一種期許與勉勵,也讓人可以信步向上。
因為參與華藏樓的設計,建築師團隊各個埋首研究宋代建築經典《營造法式》,我也意外發現了前所未見的新成果,並將理論付諸實踐。回想起來,能有這樣的因緣和機會,並參與這樣殊勝的任務,都要感謝佛菩薩的指引,以及師長的功德。

綠建築設計,順應自然而起
最後,華藏樓的建造過程完全順應自然,沒有濫墾濫伐或挖填土地,而是尊重環境原本的走勢樣貌,因此從各個角度來看,立面長相給人的感覺都有所不同。例如,自山門往中庭走,會有一段自然向下的斜坡,這是它的原始地形,而不做挖填,反而使整個寺院空間看起來更開闊。
華藏樓在傳統建築的形制上考究很深,在室內設計的細節也遵守著戒律。建造過程中,有許多熱心的居士和志工提出要在教室和僧寮裝設許多便利的設備,希望提供最好的供養。但是,僧團有僧團應守的戒律,以冷氣而言,不是每間教室都可以裝設空調。
考量到這一點,華藏樓建築便採用多項綠建築手法,如「地冷」設計,從戶外抽入新風,利用靜壓補給豎坑,由自然煙囪效應將冷風傳送到各個教室,並排出熱氣,形成自然通風。室外設有寬闊的走廊,形成雙層牆,具有保暖效果,使得華藏樓雖然離鄰近海岸,仍可保持冬暖夏涼。
以上是就單棟建築物而言,而整體建築物的格局,實際上也運用了順應環境的巧思。四合院往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方向都留了口,並透過中庭,讓氣流得以自然流動。
大殿設計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,例如屋頂的天花板上面有別留設貓道,方便之後修燈管、修管路、修機械等維修人員使用。
寫在最後……
日前,法師們在華藏樓周圍種下植栽,令人不禁遙想,未來櫻花盛開時,那粉色的櫻花搭配微微泛黃的牆面,以及法師們褐色的僧袍,會是多麼地和諧同調。
華藏樓雖然在2021年初春剛完工,卻有千年古剎的風貌,向內向外都可以看到許多古典的光影。這是團隊的努力、師長的指點、佛菩薩的引導所凝聚的成果,相信未來會有許許多多修行者在這裡修成正果。
Comments are clo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