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畝塘建案參訪記事
2023年2月16日,許建築師與淨智建築組團隊,以及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,
前往半畝塘新竹竹北工作室、若山、菩薩寺及台中辦公室進行參訪。
為了回歸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順流互動關係,生態建築應運而生,
這也是半畝塘團隊多年來用心琢磨的課題。
透過親身體驗,體驗自身內在,經由感官覺察,而與外在環境產生連結,
我們看到建築的可能性,以及人確實可以選擇跳脫現代生活既有框架,
重新找回與大自然本有的親密連結。
竹北半畝塘會館 – 半戶外
在會館入口狹隘路徑處,
尊天敬地的土地公刻意被保留,
並用心排列放射圓心紅磚地坪,
以及留出偌大樹木留存的空間,
宣示對環境的謙卑。



以狹隘細長小徑,沉澱參訪者的心靈。
清水素模恢映搖曳的樹影,
有機建築與環境的對話。
樹與清水模牆的高度約為一比二,
墨綠與灰白,極有內涵的色調。
水中生態池亦為鏡面反射,
室內看去有倒影,如幻如化,虛實之間。
動線轉折以水瀑水濂做端景之起承轉合,
室內全玻璃做半戶外仲介廊道,引進戶外綠意景觀。



若山-生態建築參訪

若山的入口,以狹長窄小的路徑,輔以古早清水紅磚造型牆,
藉以沉澱來者的心。
轉折處有景觀石,立體陰影效果,45度陳設導引路線。
遠端主視覺端景有一大樹,再轉折視覺豁然開朗的大池塘。
行進過程中起、承、轉、合,
於此池塘做收合,水瀑牆有生態植物,
有水的流動,卻無噪音;有水的清涼,卻無蚊蟲干擾,
蘇先生說,這樣的生態LOBBY為「季伴」空間──
春、夏、秋、冬各有表情。
五官感知各有領受,此為LOBBY前庭景觀。

此空間為住戶交流室的內庭景觀,以全玻璃和池塘做連結,
中間有三米寬的迴廊,可於其間坐在原木上欣賞、感受樹影與光的互動。
遠方有形塑的小溪潺潺而下,彷彿置身於森林之中。

資深導覽員蘇培凱先生,非建築本科專業,卻支持半畝塘理念十餘年。
文化氣息濃厚,親切和藹,為我們導覽若山3的重點設計說明。
內部雖然不能拍照,仍以速寫留存蘇先生所陳述之重點。

喚起人們古時候的農村原始環境印象。
清水紅磚以慶典的紅色為基調,疊砌的方式為傳統斗子砌,
一橫一豎,自然呈現出古厝農村風貌。
清水紅磚有別於清水模之表情,卻依然與墨綠色植栽十分搭襯,
倒影、水牆、趣味空間。


此為LOBBY的風道,藉景觀造景石,呈現「山」的意象,
自身有光影,藉時間之流動而變化,亦有樹影映於景觀石之上。
樹影娑婆與山的光影交織出「時間」與「空間」的流淌對話。
旁邊為古老泥作褐色牆,中間有稻梗、糯米、熟石灰,
古老「養灰」程序,是與成大教授的結晶作品。
灰色的地板拉開出七米八的風道,將自然涼爽的微風引入內庭。

此亦為住戶之內庭,刻意型塑直立的樹形。
悠然小徑穿梭於樹徑之間,融入森林,若山之間。
呼吸之間與環境的對話,身心全然敞開,
聯想 老師所講「止觀初探」奢摩他──毘缽舍那。

車道入口上方,有一「若山」造型,內部為深覆土。
上面植大樹,於是有了大山與大樹的形象,自然巧妙卡入主建築物當中。
人在哪,大自然便在其中,人與建築學會謙卑;
大量的種樹,光影綠意將建設開發還給大地。


Comments are closed